游客发表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文明的连续性,其基础便建基于这个文明所化育的人民对自己的文明怀有的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历史保持的一种温情与敬意,对自己的文明遗存和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继承给予的珍视与呵护。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思想,但是根据公羊学的阐释,《春秋·隐公元年》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便是孔子大一统思想的展现。
孔子思想中,确实重视一,如孔子强调一以贯之便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古代的主要典籍,大抵为儒家之所传,这在决定儒者历史命运上实有重大意义。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礼乐文明是周代文明的主体,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到了春秋时代,周文疲弊,礼坏乐崩。而荀子在战国末期也特别重视一,强调天下为一。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四、和而不同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三、诗文论著及与朱子易学关系方实孙能诗文,专经史,学问深广,著述甚多,涉及经学、理学、史学、诗文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士及第或获得相关功名,是对个人、家族乃至当地来说都较为荣耀的事,一般不会失载,另外,县志也会经过多次编修、增订,着意记录地方杰出人物及其突出事迹,但无论是家谱,还是莆田县志18或其他资料,都对方实孙功名失载或缺乏准确记录。23还有人指出该书当名《浮山读易记》,并著录《浮山读易记》二十一卷、图一卷24。(《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2777页)方氏经史之著惜均散佚,惟有易著似存,即收入四库全书的《淙山读周易记》。(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以布衣入史局是方氏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综合刘克庄之文与宗谱所录,方正子应过继于方阜周。这也似乎表明,他对朱熹易学及其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从家谱记载来看,实孙当为方氏入莆之十一世或十二世,而非有学者所言之十四世,亦非方仁载一支。他对经传的解释主要受《周易正义》《程氏易传》的影响,还吸收了胡瑗、李觏、张载、杨万里、王宗传、杨时、张栻以及福建易学家的观点,体现了宋代义理易学的学术特点,其易学或思想讨论能够切近人事,讨论文本及其内涵大都落实到国家管理、君臣关系、人伦之道、社会治理等种种现实问题上。其家族成员自方慎言以降,一门三十八人,跨越南北两宋,绵延数百年,以文学闻名于时,有作品或文集传世者达二十五人8。险怪幽僻,流弊至于假鱼书以为神占,风角以为盗,不可不辨也。
此外,关于方氏科举功名之说,历史所载颇为不实,讹传甚久。此本凡上经八卷,下经八卷,《系辞》二卷,《序卦》《说卦》《杂卦》各一卷,又不知谁所分也。二、生平事迹与疑案方实孙生平事迹留存可查者甚微,有三件事较为突出,也充满疑问。天、地、人三才是以易道为基础的整体系统,同体同用、体用一如,而《易》就是圣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相互发现、相互成就的结晶。
方渐,宋郑和八年(1118)进士,绍兴中为韶州通判,历知梅州、潮州、南恩等州,官至朝散郎,家中藏书甚富,曰富文阁,郑樵曾来就读,子孙相传为富文方氏。太白清平调,相如谏猎书。
方其义字同甫,与刘克庄之父同年,官英德府贡阳县尉,后改梧、琼二州户录,秩止从事郎,笃好关、洛之书,诗宗陶、谢,文师苏氏,亦好藏书。14宋代每科进士数量较大,庆元五年所录亦众,但具体人名难以详考,尚不知方实孙是否名列其中。
自此论不明,上下凌替,尊卑贵贱不安其序,往往以《易》为卜筮之书。《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九《晦翁学案补遗》将方实孙列入其中30,也有学者把方实孙视为朱子后学。4方秉白字直甫,号草堂……隐居教授……孝宗朝淳熙年间以孝廉荐,不起。从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地方志、宗谱及其他史志目录等文献资料来看,方氏履历活动与学问著述虽难尽知,其家世、生平、论著、学问等方面都可有许多新的发现(《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而后刘氏得闻方氏布衣入史局,预闻纂修之事,又知方氏擅长史部之学,说又知君之长于史也(《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关于方实孙的家族、家世的记载,刘克庄之文提供了重要资料,综核可知:实孙之父当为方正子(方定子),叔父为方武子,娶妻刘氏。
28该书流传次第基本见载于上述少量史料书目,亦可见未能广布。有学者把方实孙视为朱子后学,实则他对朱熹易学有所保留,或言接受有一渐进过程,方氏为朱熹拥趸之说需要更多证据支持。
方氏在史局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辅助修书,书成进御,自监修大臣至诸史官皆被醲赏。这里的实孙即方实孙,该条为查考其生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
宗谱中秉机作秉玑,亦无方几或公孙之名,可见非本支修谱,宗脉失联导致信息有误。18 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莆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94页。
四库馆臣言: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所谓场屋之作,大抵为科举应制之文。然而,刘克庄所记与宗谱有所出入。 【摘要】方实孙是南宋晚期易学家。
经查,庆元五年科举见载于多种史料。(参见《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页)由此可知方氏科举之路较为曲折。
方实孙习场屋之学,在文学、经学、史学等领域皆有著述,盖与其家世学风有密切关系。《宋会要辑稿·选举》之一八《亲试》载:特奏名谢藻已下七百八十九人,赐同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登仕郎、将仕郎、上下州文学、诸州助教。
内容上,方氏对经传的解释与其图书易学讨论应完成于不同阶段,所据之一,其两篇序文基本没有涉及图书易学。15那么,此时方实孙多大年纪?根据《武义刘丞》提供的时间线索和刘克庄年谱所载,该文应作于淳祐十年庚戌(1250),刘克庄时年六十四岁,而去世的刘景实冥寿六十八岁。
这本来或许能够成为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因为方实孙曾屡次应考,仍未获取功名。(《后村先生大全集》,第2776-2777页)方氏经史之著惜均散佚,惟有易著似存,即收入四库全书的《淙山读周易记》。太白清平调,相如谏猎书。方阜高乃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刘克庄有诗《送方阜高赴衡州法掾》。
他说:春秋时,南蒯筮坤之六五,以为大吉。其二,刘氏所言定子是否为家谱所载正子?古书之中,时有因字形、读音或刊刻等将正作定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作为确证。
12不过,余嘉锡亦未具体求证,仍需留意考察。方其义字同甫,与刘克庄之父同年,官英德府贡阳县尉,后改梧、琼二州户录,秩止从事郎,笃好关、洛之书,诗宗陶、谢,文师苏氏,亦好藏书。
其生平行止历来未有详考者,且误传误信,多有谬误。此外在理学上也有较大影响,仅《闽中理学渊源考》就著录莆阳方氏家世学派二十余人。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